ISO/TC146/SC6(空气质量/室内空气)2024年度线上会议报告(国际会议报告)

一、引言
ISO/TC146是负责空气质量(大气质量)标准化工作的技术委员会(TC),下设6个分委员会(SC1至SC6)。其中SC6专注于室内空气相关标准的制定,致力于一般室内环境及空气质量的国际标准化工作。SC6的标准化范围涵盖室内空气的各类事项,包括气态污染物、颗粒污染物、异味、微生物、家具器具化学物质释放等。根据TC146定义,其管辖的室内环境包括:配备起居室、卧室、DIY工作室、娱乐室、地下室、厨房及浴室的住宅;无需接受大气污染物安全卫生检查的建筑物内工作场所(如办公室、营业场所);公共建筑(如医院、学校、幼儿园、体育馆、图书馆、餐厅、酒吧、剧院、电影院及其他多功能室);以及车辆客舱空间等。简言之,该委员会负责各类封闭空间空气质量的标准化工作。

日本自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,为应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引发的室内空气污染问题(即”病态建筑综合症”),已制定多项相关日本工业标准(JIS)。由于日本加入维也纳协定,ISO国际标准作为上位标准,如何保持两者协调性成为重要课题。

传统上,ISO/TC146/SC6每年由P成员(参与成员)国自愿承办面对面会议。但2019年10月德国波恩会议后,受新冠疫情影响,2020-2022年均改为线上会议。线上模式虽有时差问题,但省却差旅负担且参会人数实际增加。与此同时,面对面交流的优势也被重新重视。2022年全会后,恢复线下会议的呼声渐起,故2023年于意大利罗马的INAIL(国家职业事故保险研究所)重启四年未办的线下会议,并决议今后采取线上线下交替召开模式,2024年确定为线上会议。

本次线上会议仅召开WG3、WG20、WG21工作组会议,以下按顺序汇报各工作组本年度审议概况。

二、2024年线上会议概况
2.1 ISO/TC146/SC6/WG20:室内空气中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(SVOCs)测定法
由德国WKI研究所Erik Uhde博士担任召集人,德、英、美、韩、日共10人参会,日方代表为早稻田大学田边新一教授、国立医药品食品卫生研究所酒井研究员及伊藤研究员。

重点审议丙烯醛(Acrolein)采样与分析方法。最终确定将丙烯醛分析方法作为ISO 16000-3(室内空气第3部:活性采样法测定甲醛及其他羰基化合物)的附录处理。就Uhde博士编制的附录A展开讨论时,日方指出使用CNET采样管可显著提升回收率,但因该产品仅限日本国内流通且禁止出口,国际标准化受阻。德国计划组织四家机构开展循环比对试验。

会议确认将快速完成ISO DIS 16000-3修订版,作为五年定期修订项目,跳过委员会草案(CD)投票直接进入国际标准草案(DIS)阶段。

2.2 ISO/TC146/SC6/WG21:气溶胶颗粒测量策略
由比利时Benjamin Bergmans博士召集,聚焦颗粒物测量标准化,比、德、英、美、日共7人参会。确认ISO 16000-42(凝结核计数器测定粒子数浓度)已正式发布后,决议将光学散射仪器相关标准转为技术报告(TR),由Jürgen Spielvogel博士起草低成本PM传感器的应用范围及局限性内容。

针对亚微米粒子粒径分布测定启动信息收集,并探讨PM10-PM2.5粗颗粒定义问题。毒性评价方面提出表面积指标可能优于粒径的观点。下次线上会议定于2024年11月25日,将共享CEN相关文件。

2.3 ISO/TC146/SC6/WG3: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(VOCs)测定法
韩国Man-Goo Kim博士主持,韩、德、美、瑞典、法、英、日共15人参会。鉴于ISO 16000-9/11已完成修订,重点讨论16000-10(排放试验单元法)修订事项。经多轮探讨,最终确定将韩国团队提出的地暖系统(Ondol)化学物质释放速率测定方法纳入该标准附录。

修订版将删除”试样固定器”矛盾表述,废止过时的附录B,并参照16000-9更新气流条件。丙烯醛测定法则按SC6决议由WG20制定后反馈至16000-3。另确认ISO 16017-1/2修订工作将通过TC146跨SC联合工作组推进。

2.4 ISO/TC146/SC6全体会议
主席Kurt Thaxton博士(美国Gestell公司)主持,德、英、瑞典、韩、日等25国代表出席。主要决议包括:启动16000-3:2022技术更新(WG20负责);继续推进16000-10:2006修订(WG3负责);重启休眠的WG6以修订16000-8:2007(通风效率测定法),联动德国INDAIRPOLLNET项目;优先修订ISO 16000-29(VOC探测器测试方法)而非制定新标;确认2025年9月15-19日在日本东京(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)举办SC6成立30周年纪念会议。

三、结语
本年度会议虽为线上形式,但根据TC146决议,2025年将恢复线下会议。值得关注的是,日方参会人员结构多年未变,青年学者参与机制亟待完善,人才培养已迫在眉睫。